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,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已经悄然临。2020年3月5日是惊蛰节气!惊蛰是什么意思?节气惊蛰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几点?一起来看看吧!
惊蛰是什么意思?
震为雷,雷惊动,潜藏之物都惊恐而出。蛰是潜伏,所以陶渊明诗用“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”。惊蛰原名“启蛰”,改启为惊,突出了惊动。
惊蛰最有气势的描写是:“春霆发响,惊蛰飞竞,潜龙浮景,幽泉高镜”,如此生机勃发,方有春光烂漫。
故惊蛰时,蛰虫惊醒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中国大部分地区也将进入春耕季节。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“启蛰”。《夏小正》曰:“正月启蛰”。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“启”,为了避讳而将“启”改为了意思相近的“惊”字。
惊蛰时节,人们常感“春困”,表现为常常昏沉困顿,昏昏欲睡,晨起不宜。这是因为此时夜渐短,日渐长,要顺应自然规律,夜卧早起。也就是晚点睡,但也不要超过子时(晚上11点),宜早起以利于早上阳气升发。早上起床伸懒腰,舒展筋骨,适当运动。
惊蛰节气是几月几日几点
①今日10时57分,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;
②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鸣,三候鹰化为鸠;
③此时气温日渐回暖、万物生机盎然,春回大地,花开的季节到了;
④惊蛰时节,气温变化幅度较大,乍暖还寒,注意保暖。春雷响,万物长。让我们一起期待,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。
惊蛰
中医认为,“惊蛰”期间,人体“肝阳之气”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。所以,此时养生的特点为“顺乎阳气升发、万物始生”,也就是让自己的“精气神”都舒畅起来。为此,在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。
1、适度运动
按中医名著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……夜卧早行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便生志。”简单说,即为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(晚睡一般指的是晚上9~10点),并坚持缓缓散步,有助于身体健康。
而且,“惊蛰”时的运动不宜太剧烈,大量出汗这种并不可取,得循序渐进地进行。因此,慢跑、太极拳等和缓的运动都比较适合。
2、养足精神
在中医理论里,春季与“肝”相应,此时保养身体的重点就是“护肝”。
所以,在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平和,忌大动肝火。过于愤怒会让肝气太盛,易引发头晕、目眩、中风等病症。而且,惊蛰时期也是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季,平时也要注意预防。
“惊蛰”过后,很多人会感到莫名疲乏,这就是“春困”。要解决这个困扰,的办法的还是得保证良好的睡眠。
睡眠小贴士:
1、建议睡前30分钟内尽量不看手机等电子产品,保持心情平静。
2、睡前可用热水泡脚,按摩一下面部,推动气血运行,有利于安神宁心,起到助眠的效果。
惊蛰“养生”注重饮食
1、宜升发
在中医看来,惊蛰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多吃“助阳升发”的食物,如韭菜、芽菜之类,取其“升发”之性。
而此时的时令食物,如春笋、水萝卜、木耳菜、豆芽、银耳等粗纤维蔬菜都很不错,常吃可帮助肠胃蠕动,防治便秘。尤其是当季的春笋,刚刚破土而出,笋肉鲜嫩、美味爽口,十分值得一试。
春笋可根据其不同部位的鲜嫩程度区分食用,口感各有千秋。比如,水嫩的“笋头”用水焯烫后凉拌,可保留春笋的本真原味;“笋中”适宜切片与肉片一起炒制;口感较老的“笋根”则可与肉类一起炖煮煲汤。
而选择与春笋相搭的“肉”也有讲究,在惊蛰时期最适合吃的肉类是“瘦猪肉”,因为它性平,不肥腻,好消化,又有丰富的蛋白质,此时吃一些可增强体质。
2、加点甜
此“甜”并非是要吃上一堆甜腻的糖果或奶茶,而是指惊蛰期间要多吃能“生津润肺”、口味甘甜的食物,比如大枣、山药、梨等蔬果。
我国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说法。尤其是“雪梨”,味道清甜水分多,还能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,每天都可以吃一些。
若觉得生吃梨后肠胃不太舒服,可加少许冰糖一起炖,以避免它的寒性,也有利于和胃降逆。
3、少吃酸
中医认为,酸能补肝,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,克犯脾胃,导致脾胃功能失调。而春季肝气较旺,为平衡内脏,惊蛰时节要少吃酸味食物。
此时最适合日常滋养身体的食物便是“粥”。在“惊蛰”时节适当吃些有补益作用的药粥,可起到防病养生的效果。